18600329666

咨询技术专家

扫一扫
与技术专家在线沟通

Menu
2018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落幕

8 月的广州大学城正值暑假,加上南方夏天天气炎热多雨,偌大的几个校区见不到多少学生。然而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音乐厅里却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都坐了不少观众。

以往有演出才会出现的人气,此时在夏日暑假出现,只是因为首届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的决赛在此举行。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角逐,来自清华大学的 yars 代表队以 “参观清华” 小程序项目获得了本次大赛的特等奖,“双生小日记”、“听说无忧” 和 “电针治疗仪” 等 20 多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

参赛不是起点,获奖也不是终点

作为本次大赛唯一一个特等奖的获奖项目,来自清华大学 yars 代表队的 “参观清华” 小程序能够拔得头筹,其实并不让人意外。“参观清华”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小程序的小,不在于功能少体量轻,而在于 “触手可达,用完即走”。

作为一款连接线上和线下,提供校园参观预约导览的小程序,“参观清华” 整体的完成度非常之高,它已经完全不局限于一个大赛的参赛项目,目前完全可以作为实用的小程序为参观清华的游客服务,具有很高的线上线下场景契合度。

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评选的先决标准,是需求明确,概念创新和贴近实际,从这三点的定位原则来看,“参观清华” 无疑是所有参赛小程序中,把握得最好的,技术细节、实现方式和应用意义也是它获奖的原因。

获得一等奖的三个小程序,也体现了优秀的产品不应当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

“双生小日记” 和 “小世界步数旅行” 都显现出了开发者对互联网产品的理解,产品形态和设计都具有独特的巧思。

两款小程序都有着不错的杀手锏功能,比如 “双生小日记” 中的情绪管理,“小世界步数旅行” 中接入运动数据再进行 “虚拟旅行” 功能,这些通过量化的数据,进行情绪或者健康的管理,无疑符合数字时代里量化自我的潮流,也能驱动用户更好地完善自身的身心素质。

“校园二手物品交易信息” 小程序不光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还显现出了极具潜力的商业可能性,在过往,不少具有引领作用的互联网产品也都是这样,刚开始只是从校园需求出发,而后获得爆发性增长,成为一个时代的互联网标记。

整体上来讲,本次获奖的 30 个小程序项目,内容形式多种多样,覆盖的领域也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不过其中的共性是都很注重从实际需求出发,试图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不少开发者坚信 “Coding changes the world”,有的时候,像扎克伯格、拉里 · 佩奇和谢尔盖 · 布林这样开创伟大互联网公司是一种改变世界,聚焦于小问题并用小程序解决掉,当然也是另一种 “改变世界”。

在整个大赛期间,我们和不少的参赛选手、指导老师以及组委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发现许多参赛的项目起因,都不是因为大赛的出现,而是说想要解决问题的想法一直都在,有些选手也做出了产品雏形,大赛的出现,有时候是帮助选手将想法落到产品,有时候则是驱动选手去完善产品做到更好。

因而,本次选手们参加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往往不是他们开发小程序的起点,大赛的作用,更像是提供了一条专业规范的跑道,让选手们尽情向前,也让选手们知道,跑道左右,还有对手和伙伴。

另一方面,大赛落幕也不是他们开发小程序的终点,不少的小程序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也有正式产品化或者商业化的价值。经过选手们自身对于小程序开发理解的逐渐加深,和竞争对手们的交流以及老师们的指导,不少的选手也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完善自己的小程序。

产学结合初见成效,课程改革继续前进

本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教师刘强表示,她不光看到参赛学生在大赛中展现了各自风采,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也看到产学结合已经有了一批很好的案例,这个动作初见成效。并且,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建设路径,也越来越清晰。刘强老师说:

就是从去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开展了这个新工科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结合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移动应用时代技术的发展,来改造和引领学校工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和微信的这个合作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一个项目。

在刘强老师看来,怎么去和腾讯微信这样的企业合作,把企业中像小程序这样的最新技术,引入到学校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企业和业界技术的最新发展,是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

这样的教学和课程的改革,事关学校、企业,老师和学生四方,刘强老师从自己的身份出发说到: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己本身也要进步。第一就是要和企业结合,特别是要把微信小程序这样的技术和理念来引入到我们学校的课程里,进行课程改革,同时我们也要做师资培训,让老师来接受和消化这些技术。

有这样想法的不仅仅是刘强老师一人,赵璘是本次大赛的优秀指导老师之一,他指导的 “GS 比赛计分” 小程序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二等奖。作为老师,他也希望,腾讯微信可以针对老师也进行培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学校里面有高端技术的研究之外,企业也是有引领作用的。在学校的一些经典课程里面,如何引入新的内容,这其中企业和学校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点,企业在推动课改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其中的挑战在于,怎么结合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去跟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不过人才培养本身应该是高校自己的一个根本任务,而非企业的任务。这里对企业的要求就是,怎么对需要的人才提出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怎么能够把自己好的技术通过和学校的合作进行消化转化,成为学校里可以教学生的一些技术的基础和知识。

四川大学的王鹏老师对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方式也很认可,他认为任课老师能够接触到企业一线的技术,而通过校园开课可以让同学们去深入学习,最后以开发者的比赛作为成果输出,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刘强老师也就引入微信技术和微信应用开发实战这些课程谈到了可以合作的地方:

工科教育关键一点是要在技术创新的前提下,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的很多基础技术不能用上的话,那这样的教育就不算是很成功的工科教育。在这点上,其实学校的老师因为所处的环境,可能在实战经验上存在短板,企业更多的是在实战经验上的积累。二者结合一下,把课程里一些旧的已经淘汰的东西剔除掉,引入一些新的。企业方也需要考虑,哪些技术是可以沉淀下来,成为学校里教授的内容,同时作为学生的训练内容。

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已经引入了微信小程序课程,阮晓龙老师说,这些课程的反响很好,课程改革也在探索中,算是小有成效。比如说这次他们参赛的学生是信息管理本科专业的,现在这个专业的办学方向已经从传统的信息管理,转成了互联网应用开发。事实证明,结合互联网的方式,对传统专业进行新工科方向的改造,加强工程实践,可以让专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课改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培养优秀的学生,通过这次大赛,刘强老师也发现,学生们的潜力是无限的,校企双方都需要去创造环境,进行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潜力和激情,让他们的思路更活跃,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创新,其实这就是 “产学结合”。刘强老师说:

学生对这个大赛感受最深的,是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去学习新的技术,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地用到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实际上学生在这里收获是非常大的。

独木不成林

小程序生态将迎来更多年轻力量

来自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赵璘老师表示,参赛队伍所在学校中,他们是唯一一所民办院校,学校很注重应用型技术。从区域赛到决赛,“GS 比赛计分”的产品形态经历了快速的迭代,产品几乎重构,这样的节奏就已经很像一个敏捷型的开发团队了。作为指导老师,赵璘非常希望腾讯微信能够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支持,而不只是一场高质量的大赛。

前面说到,本次大赛更像是为一个个小程序项目创造了前进的跑道,其实创新和创业,包括人才培养,又岂止是一次长跑?它更像是一次“铁人三项”,甚至是“铁人 N 项”。

大赛落幕不是学生参赛小程序的终点,同样,也不是腾讯微信在教育合作中投入的终点。

于本次大赛而言,已经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推动微信生态体系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用的初定目标。2018 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虽然已经落幕,紧接着在大赛舞台上,腾讯微信又发布了小程序“U 计划”和“校园实训营”计划,这两个计划旨在投入资金和配套资源支持校园微信生态建设和人才培养。

包括本次大赛、校园实训营、U 计划和课程改革在内,其实都是 “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 所做的重点工作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面向新经济时代的计算机软件人才。这些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申报细节会在微信教育合作官网 edu.weixin.qq.com 上披露。

小程序生态日渐繁荣,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小程序连接线上和线下,为各种人群赋能助力。生态的繁荣,自然离不开开发者们为小程序生态不断添砖加瓦,可以预见到,今后市场上对小程序开发人才的需求,会更为旺盛。一方面,微信推出了小程序,创造了开发需求,另一方面,微信也在前瞻布局,创造人才的供给。

在决赛开始之前的采访中,不少的参赛学生表示,自己以后会继续从事小程序开发的工作。确实而言,这一批参赛者,尤其是获奖者,他们展现出来的技术,产品,创新和设计能力,让人眼前一亮。微信小程序问世不到两年,这个生态里已经是大树林立,而更多的种子,也已经种下。

开发大赛,校园实训营和 U 计划等等,归根到底,是在为这个生态以及生态里的种子,提供更为肥沃的土壤,教育搞好了,人才培养好了,这个生态自然就有蓬勃的生命力,生态中的参与者才会不断受益。这就是腾讯微信举办大赛 “以比赛培养未来开发者” 的初衷,如今看来,成效满满,小程序生态将会迎来更多的年轻力量。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共建舞台,这个舞台,展现的是 “同学虽年少,风华却正茂”,我们应该祝贺获奖的学生们,当然,也应该感谢,舞台的建造者们。